2024年11月25日上午,公共管理学院“待见·学术工作坊”举办了“名家面对面”主题系列暨第17次学术研讨,此次活动荣幸邀请了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锁利铭教授,锁教授围绕“关关难过关关过:从学术灵感到论文发表”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学院感兴趣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锁老师首先指出,从一个学术灵感到论文写作完成常常是一个充满自我否定的漫长过程,研究者所能做的是保证自己写出的论文是真正有创新的,尽可能保持一种“当时不杂”的沉浸式工作状态,论文最终能否发表是作者所不能控制的。锁老师结合他区域治理的研究历程,分享了三点感受。第一,研究问题是自然而然“涌现的”,不是刻意找寻的。锁老师以他长期研究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ICA)为例,以及他所发表论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向我们详细阐释了研究问题的产生逻辑。第二,坚持长期主义。锁老师在谈到这一点时特别强调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区别,他以“树和网”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是学术生长的根脉,研究领域可以结合研究方向进行调整变化。第三,能够承受焦虑和失败。失败是论文写作的一部分,论文发表背后堆积着一次次的失败,要学会对失败脱敏,抛弃论文写作中一步到位的浪漫妄想。
锁老师娓娓道来的分享解答了在场师生的困惑,尤其打动大家的是,作为年轻学者,锁老师呈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学术状态,这其中蕴含着纯粹的智识激情, “学术苦寻”变成了“学术邀请”,他不会为没有问题意识而困扰,而是经常能感受到在长期耕耘某个研究方向中“偶遇”研究问题的兴奋。锁老师的学术研究表现出鲜明的“生长型”特征,这源于他始终在自身所掌握的核心理论脉络中寻求拓展和推进,以此理论框架来解释研究领域,而非以研究领域来选择相关理论。大家深有感触的是,锁老师在治学写作中充分体现了正心诚意的内涵,做学问就要把心真正放进去,抛除杂念,扎扎实实下笨功夫,下苦功夫。

通过与锁老师的近距离分享交流,师生们充分感受到了学术和思想的魅力,这将会激发师生们的学术热情,提供学术探索的强大动力。此次是待见·学术工作坊“名家面对面”系列的首次活动,听名家之言,醍醐灌顶,解往昔之惑,逐梦前行。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把心安放,细细思索,在学术研究中收获新的成长和进步。
锁利铭,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天津机关事务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优化研究》首席专家;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管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天府智库专家等;研究方向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城市区域治理、复杂网络治理等。